top of page
搜尋

在現今醫療科技發達的社會,許多疾病已能夠被控制或延緩。然而,生命終有盡頭,當病人進入生命末期,現代醫療雖可提供各種維生治療,如人工呼吸機、心肺復甦術(CPR)等,但這些措施是否真正符合病人的最佳利益?有時候,這些治療無法改變疾病的不可逆轉狀態,反而只是在延長死亡過程,甚至帶來更多痛苦。因此,如何讓病人在最後的日子保持尊嚴、減少不必要的痛楚,成為一個值得社會關注的議題。    「預設照顧計劃」(Advance Care Planning, ACP)與「預設醫療指示」(Advance Directive, AD)便是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概念。這兩項制度讓病人可以在尚能自主決定時,預先表達自己對未來醫療的意願,確保當他們失去決策能力時,醫護人員與家屬能夠按照其意願作出合適的安排。
《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》終於在去年11月20日的立法會會議獲得通過,明年5月將會全面實施。

預設照顧計劃與預設醫療指示:讓人生最後一程更有尊嚴


為何預先規劃人生終點如此重要?


在現今醫療科技發達的社會,許多疾病已能夠被控制或延緩。然而,生命終有盡頭,當病人進入生命末期,現代醫療雖可提供各種維生治療,如人工呼吸機、心肺復甦術(CPR)等,但這些措施是否真正符合病人的最佳利益?有時候,這些治療無法改變疾病的不可逆轉狀態,反而只是在延長死亡過程,甚至帶來更多痛苦。因此,如何讓病人在最後的日子保持尊嚴、減少不必要的痛楚,成為一個值得社會關注的議題。


「預設照顧計劃」(Advance Care Planning, ACP)與「預設醫療指示」(Advance Directive, AD)便是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概念。這兩項制度讓病人可以在尚能自主決定時,預先表達自己對未來醫療的意願,確保當他們失去決策能力時,醫護人員與家屬能夠按照其意願作出合適的安排。


在香港,這類討論仍然不普遍,許多人對這些概念感到陌生,甚至誤以為這是「放棄治療」或「安樂死」。到底「預設照顧計劃」與「預設醫療指示」的概念、好處,以及如何幫助病人與家屬作出更適切的決策,當中有什麼分別才讓人生最後一程更加有尊嚴?


一、甚麼是維生治療?為何有時候無效?


1. 維生治療的種類

維生治療指的是各種可以延長病人生命的醫療措施,常見的包括:

心肺復甦術(CPR):當病人心跳停止時,透過胸外按壓、人工呼吸、電擊等方法試圖恢復心跳。

人工輔助呼吸(呼吸機):透過機器強制供氧,幫助病人維持呼吸。

血液製品(輸血、血小板、血漿):用於維持血液循環與功能。

心臟起搏器與強心藥物:用於刺激心臟活動。

透析治療(洗腎):用於維持腎功能,過濾體內毒素。

人工營養與胃喉餵食:當病人無法進食時,透過導管提供營養。


2. 為何有時維生治療並不適合?

許多人誤以為醫療技術越先進,病人就應該接受所有能延長生命的治療。但事實上,維生治療並非總是有效,尤其是當病人進入生命末期,這些治療可能只是延長死亡過程,而無法改善生活質量。例如:

末期癌症患者:癌細胞已經廣泛擴散,即使進行化療或電療,也無法改變病情,反而可能增加痛苦。

嚴重腦退化症(如阿茲海默症)患者:病人已無法自理,長期臥床,使用人工餵食或呼吸機可能只是延長病程,無助於提升生活品質。

多重器官衰竭的老年病人:心肺復甦術的成功率極低,即使心跳恢復,病人仍可能處於昏迷狀態,無法恢復正常生活。


因此,在某些情況下,醫護人員與家屬應該考慮是否提供這些治療,或轉而採取「紓緩治療」,讓病人能夠在舒適與尊嚴中離世。


二、甚麼是病人的「最佳利益」?


「病人的最佳利益」是醫護人員在決定是否進行某項治療時,最重要的考量因素。衡量病人最佳利益時,應該綜合考慮以下幾點:

治療是否能有效改善病情?

病人是否有機會甦醒,恢復意識並自主生活?

治療是否會造成嚴重的痛苦或副作用?

病人過去的價值觀、宗教信仰與意願為何?


如果病人仍然清醒並能表達意願,那麼他的選擇應該被優先尊重。然而,若病人已無法自行決策,則家屬與醫護人員需要基於病人過往的價值觀,判斷何種選擇最符合其最佳利益。


三、預設照顧計劃(ACP)與預設醫療指示(AD)


1. 預設照顧計劃(ACP)是甚麼?

「預設照顧計劃」是一個由病人、家屬與醫護人員共同討論的過程,內容包括:

病人對未來醫療的選擇(如是否接受心肺復甦術、人工呼吸機等)。

個人照顧意願(如是否希望在家中離世)。

如何在病危時提供最佳照顧


這項計劃適用於所有患有慢性疾病或嚴重疾病的病人,讓他們能夠在尚能自主時,決定未來的治療方向。


2. 預設醫療指示(AD)是甚麼?

「預設醫療指示」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,病人可以明確指示在特定情況下拒絕接受維生治療,例如:

當病人處於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態

當病人患有末期疾病且預期壽命已短

當所有治療手段都無法改善病情時


病人可以透過簽署這份文件,確保自己的意願能夠被尊重,而不會在失去意識時,被強制施以不必要的治療。


四、為何香港人應該更積極參與預設照顧計劃?


1. 避免家屬在緊急時刻陷入困境

當病人突然病危時,家屬往往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艱難的決定,例如是否插管、是否急救等。如果病人沒有事先表達意願,家屬容易陷入內疚與矛盾,甚至因意見不合而發生爭執。因此,預先溝通能夠減少家屬的壓力,讓決策更順利進行。


2. 讓人生的最後一程更有尊嚴

許多病人希望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安詳離世,而非在醫院接受過多無效的治療。透過預設照顧計劃,病人可以表達自己希望如何度過人生最後的階段,確保自己的選擇能夠被尊重。


生前規劃,讓死亡更有尊嚴


死亡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沒有準備。預設照顧計劃與預設醫療指示不僅能夠確保病人自己的意願被尊重,也能夠減輕家屬的壓力,讓人生最後一程變得更加平靜與有尊嚴。香港社會應該鼓勵更多人討論這個話題,讓死亡不再是禁忌,而是一場有準備、有選擇的告別旅程。
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當親人離世,對於家屬而言,整個喪葬過程不僅是一場儀式,更是一段重要的心理調適過程。而在這過程中,靈車作為承載逝者最後一程的重要工具,其形象與服務質量對喪親家屬的心理影響不容忽視。    許多地區的靈車服務存在隨意、缺乏儀式感的情況,使家屬感到失望,甚至加重哀傷。然而,若靈車形象良好,則可為家屬帶來尊嚴感、安慰感,甚至有助於社會建立更健康的生死觀。我們試著用不用的角度,探討靈車形象如何影響喪親家屬,以及其在整個殯葬產業中的重要性。
靈車作為承載逝者最後一程的重要工具,其形象與服務質量對喪親家屬的心理影響不容忽視。

為何靈車形象至關重要?


當親人離世,對於家屬而言,整個喪葬過程不僅是一場儀式,更是一段重要的心理調適過程。而在這過程中,靈車作為承載逝者最後一程的重要工具,其形象與服務質量對喪親家屬的心理影響不容忽視。


許多地區的靈車服務存在隨意、缺乏儀式感的情況,使家屬感到失望,甚至加重哀傷。然而,若靈車形象良好,則可為家屬帶來尊嚴感、安慰感,甚至有助於社會建立更健康的生死觀。我們試著用不用的角度,探討靈車形象如何影響喪親家屬,以及其在整個殯葬產業中的重要性。


一、靈車如何影響家屬的哀傷歷程?


1. 儀式感的重要性:幫助家屬接受現實


心理學家 Elisabeth Kübler-Ross 提出的「哀傷五階段」(否認、憤怒、討價還價、憂鬱、接受)理論指出,人們在面對喪親時,必須經歷一定的心理歷程,最終才能接受失去的事實。而靈車的形象與服務,能否提供家屬足夠的儀式感,將影響他們是否能順利完成這段歷程。


良好的靈車服務如何影響家屬?

幫助家屬建立「正式道別」的機會:莊重的靈車能讓家屬感受到這是一場有意義的送別,而不是簡單的遺體運送。

提供心理支持:當家屬看到靈車設計莊嚴、司機著裝正式、行車過程沉穩,會感受到對逝者的尊重,進而減少愧疚或遺憾。

減少哀傷加重的可能性:若靈車外觀隨意、服務人員態度敷衍,可能會讓家屬覺得這場喪禮是不完整的,進而加重心理壓力與哀傷。


案例分析

在日本的傳統喪禮中,靈車的使用不僅僅是運送遺體,而是一種「精神性的儀式」。例如,部分靈車會行駛特定路線,讓家屬有機會在靈車駛離前進行最後的祈禱或道別,這樣的安排有助於家屬完成心理上的告別,進而更平靜地面對哀傷。


2. 減輕喪親者的無助與孤立感


喪親者往往會感到社會與世界變得冷漠,而靈車的形象與服務,若能展現尊重與關懷,則能幫助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支持。


心理影響

提供安全感:若靈車駕駛穩定,且司機態度專業,家屬會覺得自己被細心照顧,而非被敷衍應付。

減少社會孤立感:在許多文化中,社會對於死亡話題較為避諱,喪親者可能會因為外界的冷漠而感到更加孤立。然而,若靈車形象莊重,能讓家屬感受到社會對喪葬的尊重,從而減輕孤立感。


對比案例

在歐美國家,靈車多為豪華黑色轎車,司機著正式西裝,且在家屬面前會保持肅穆,這種專業態度讓家屬感受到這不僅是一次運送,而是一場正式的生命告別儀式。而在某些地區,靈車可能是普通貨車改裝,甚至車身還留有以註冊運輸公司的商業標誌,這種「隨意性」容易讓家屬覺得儀式草率,未必能減少哀傷。


二、靈車形象影響社會對死亡的看法


1. 提升社會對死亡的尊重


在許多亞洲社會,死亡仍然是一個被避諱的話題,而這種避諱往往導致人們對喪葬儀式的漠視。然而,若靈車形象端莊,能夠提升整個社會對生命的尊重,並鼓勵更開放的生死教育討論。


社會文化影響

讓社會更重視生命告別儀式,促進更健康的生死觀。

減少對殯葬業的刻板印象,讓人們更願意討論並規劃自己的身後事,而非逃避。


成功案例

歐洲某些國家開始使用「透明玻璃靈車」,讓家屬能夠看到逝者的最後旅程,這種設計強調「生命的最後一程也是值得被尊重與記錄的」,進而讓社會更重視死亡議題。


三、靈車形象影響產業的專業度


靈車不僅影響喪親家屬的心理,也影響整個殯葬業的發展方向。


1. 樹立專業形象,提高行業標準

若靈車形象統一、服務標準化,能讓消費者對殯葬業產生信任感。

改善靈車服務,也能促進整體殯葬業的改革,例如提升遺體護理服務、優化葬禮流程等。


2. 增加市場競爭力,提升企業形象

• 若一家殯葬公司能夠提供高質量的靈車服務,將成為其競爭優勢,吸引更多消費者選擇專業服務。


成功企業案例

日本的某些高端殯葬公司已推出「豪華靈車服務」,提供高級車輛、專業司機,以及家屬心理輔導,這種做法不僅提升了殯葬業的形象,也讓家屬更願意選擇專業服務。


靈車形象的重要性,不只是體面,而是尊嚴與療癒


靈車不只是載運遺體的工具,而是影響喪親家屬心理、社會文化觀念,甚至是殯葬業發展的重要元素。


🔹 對喪親家屬而言:良好的靈車形象能提供尊嚴感、儀式感,減少心理負擔。

🔹 對社會而言:良好的靈車形象能促進對死亡的尊重,改變殯葬文化。

🔹 對殯葬業而言:提升靈車形象能促進產業升級,增加專業度與市場競爭力。


生命的最後一程,應該是莊嚴而有尊嚴的。 讓靈車服務不再只是運輸,而是一場溫暖與尊重的告別。



有關 #綠色殯葬服務 查詢:

仁智Sage laGreen 殯葬服務

營運熱線 / WhatsApp:+852 9696 9488

電話:+852 2426 8082

地址:九龍紅磡馬來街10號長樂大廈地下N舖


台灣藝人在日本離世後,家人決定把至親的骨灰安放在家中,也有流傳說會把部份骨灰進行樹葬。其實,喪親是人生中最沉重的課題之一,面對摯愛的離世,人們往往會經歷極大的悲痛與失落感。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來面對與調適,而選擇適當的紀念方式,無論是將骨灰存放於家中,或是轉化為骨灰晶石等形式,都可以在心理層面發揮療癒作用,幫助家屬逐步適應親人離世的現實,減輕哀傷,並建立一種長久的心靈連結。
轉化為骨灰晶石,可以在心理層面發揮療癒作用,幫助家屬逐步適應親人離世的現實,減輕哀傷,並建立一種長久的心靈連結。



台灣藝人在日本離世後,有傳家人想把至親的骨灰安放在家中,也有流傳說會把部份骨灰進行樹葬。其實,喪親是人生中最沉重的課題之一,面對摯愛的離世,人們往往會經歷極大的悲痛與失落感。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來面對與調適,而選擇適當的紀念方式,無論是將骨灰存放於家中,或是轉化為骨灰晶石等形式,都可以在心理層面發揮療癒作用,幫助家屬逐步適應親人離世的現實,減輕哀傷,並建立一種長久的心靈連結。


喪親者的心理歷程與悲傷調適


喪親後,人們通常會經歷一個悲傷歷程。心理學家 Kübler-Ross 提出的「悲傷五階段」理論指出,人在面對重大喪失時,通常會經歷否認、憤怒、討價還價、憂鬱與接受五個階段。當摯愛離世,家屬往往會先陷入震驚與否認的狀態,無法接受親人已經離開的事實;接著可能會出現憤怒,質疑為何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;之後,會試圖與現實「討價還價」,希望能夠透過某種方式換回親人的存在;隨之而來的是深沉的憂鬱,感受到無法填補的失落與孤獨;最後,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適,才會進入「接受」的階段,願意面對親人已經離開的現實,並在內心找到一個適合的方式去紀念他們。


這個過程的長短因人而異,有些人可能在幾個月內逐漸平復,但也有些人可能需要多年時間才能真正走出哀傷。在這段過程中,適當的紀念方式可以幫助家屬逐步接受現實,將悲傷轉化為懷念,並以更溫和的方式延續與逝者的連結。


骨灰存放於家中的心理意義與注意事項


許多家屬在親人過世後,不願意立即將骨灰存放於靈骨塔或墓地,而選擇先暫時存放於家中,甚至長期保留,這背後通常有幾個心理層面的考量:


  1. 提供心理安慰,減少「突如其來的失落感」 親人離世後,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「一瞬間消失」的感覺。過去每天相處的人,突然之間就不在了,這種空缺會讓家屬感到極度的不安與悲傷。將骨灰存放於家中,某種程度上提供了一種過渡期,讓家屬感覺親人仍然以某種形式陪伴在身邊,而不是突然「完全不見」。


  2. 緩和適應期,幫助家屬逐步接受親人離世的事實

    有些人無法立刻接受「親人已經離開」的事實,而需要較長時間來慢慢適應。將骨灰存放於家中,可以讓家屬有更多時間與空間來面對哀傷,等到心情較為平復後,再決定是否要將骨灰移至靈骨塔或進行其他處理。


  3. 文化與宗教因素 在某些文化與宗教中,將骨灰存放於家中是一種常見的做法,例如部分佛教或道教信仰認為,逝者的靈魂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真正離開,因此家屬會選擇暫時將骨灰存放家中,等待適當的時機進行安葬。


  1. 需要注意的事項 雖然骨灰存放家中具有心理上的安慰作用,但在實際操作上,仍需注意以下幾點:

    • 選擇適當的存放位置:避免放在潮濕或陽光直射的地方,以防止骨灰罐受潮或損壞。

    • 使用密封性良好的骨灰罐:確保骨灰罐密封良好,防止灰塵進入或潮氣影響。

    • 維持環境整潔與尊重:若有擺放供品,應定期更換,保持整潔。

    • 尊重家人意見:有些家人可能會對此感到不安,因此在決定存放方式時,應與家人溝通並尊重彼此的感受。


骨灰晶石的療癒作用與優勢


近年來,骨灰晶石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紀念方式,它是將骨灰透過特殊技術轉化為寶石狀的紀念物,家屬可以將其製成項鍊、戒指、擺件等,讓逝者以更具象的方式陪伴身邊。


骨灰晶石的心理療癒作用

  1. 縮小遺物的物理距離,增強情感連結 傳統骨灰罐較大,不便於攜帶,而骨灰晶石可以做成小巧的紀念品,家屬可隨身攜帶,讓逝者的陪伴感更強烈。

  2. 幫助家屬減少愧疚與遺憾 有些喪親者會覺得自己對逝者「做得不夠」,而骨灰晶石的製作過程通常較為精緻且需要精心挑選,這個過程可以讓家屬覺得自己為逝者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,進而減少內心的遺憾感。

  3. 提供具象的紀念方式,幫助哀傷轉化為懷念 在悲傷的調適過程中,最重要的是讓失落感逐漸轉化為懷念,骨灰晶石可以作為一種視覺化的紀念方式,讓家屬能以更溫和的方式回憶親人。


選擇適合自己的紀念方式,讓哀傷有出口


喪親之痛無可避免,但透過適當的紀念方式,可以幫助家屬逐步接受失去的事實,讓悲傷變得較為可控,進而轉化為懷念。無論是將骨灰存放於家中,還是選擇骨灰晶石,都有其心理療癒的作用,關鍵在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,讓逝者的愛與回憶能夠以更柔和的方式留存,陪伴家屬繼續前行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致電查詢 或 WhatsApp

電話:+852 2511 1100 / 2426 8082

香港九龍紅磡馬來街10號長樂大廈地下N舖

  • facebook

©2025 by 仁智 laGreen 殯儀服務.

bottom of page